貓傳染性腹膜炎(FIP)→原本無害的病毒何以性格大變、致命難敵?
現在康乃爾大學的科學家找到答案了。
經過長達三十年孜孜不倦的追索探討,這篇揭開FIP神秘面紗的論文即將登上七月號的《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》(新興傳染病)科學期刊,為日後FIP的診斷、治療、疫苗預防打開另一扇門。
早在1963年,康乃爾大學的獸醫學專家們就發現,原本無害、良性的腸道型冠狀病毒FECV會突變成惡性的FIPV。這個突變子穿過腸壁細胞、進入巨噬細胞,隨著巨噬細胞循環全身到處肆虐,貓咪不出幾週便淪為FIPV的祭品。
現有的診斷技術無法區分正常的FECV和突變子FIPV,有效的治療或預防方式亦付之闕如。現在,康乃爾大學獸醫系病毒學教授Gary Whittaker的實驗室找出FECV突變成FIPV的關鍵指標,也就是突變後的病毒顆粒有哪些地方變得不一樣了。這項發現對於今後FIP的診斷、治療、預防等研究發展,具有決定性的重大意義。
科學家們光研究這個突變子就研究了三十幾年。第一個困難點在於冠狀病毒跟流感病毒一樣,屬於RNA病毒,RNA病毒在複製時經常出錯,因此突變率極高、突變的速度也很快,結果常常得以閃過疫苗和藥物的追擊,繼續攻城掠地。其次,突變子的基因組合多到令人眼花撩亂,即使是從同一隻貓、同一部位組織分離到的病毒檢體,各檢體的基因序列鮮少完全相同。因此要鎖定FECV突變為FIP的關鍵點有如大海撈針般困難。
因此,康乃爾的科學家改變思考模式,轉而從病毒的功能性結構(特定部位)下手。冠狀病毒的活化機制在於外殼上的棘:當外殼上的棘蛋白被特定蛋白酵素切斷,即可活化病毒;FECV偏好老宿主腸道細胞使用的蛋白酵素,而突變的FIPV偏好巨噬細胞的蛋白酵素---從這項差異反推回去,Whittaker懷疑也許是突變導致病毒外殼上的棘改變型態,轉而與巨噬細胞蛋白酵素結合,激活病毒。
科學家切下FECV和FIPV外殼上的棘蛋白、加以比對,結果真的發現一組不一樣的結構、也找到對應的基因;擁有這組突變基因的病毒不僅符合FIPV的行為改變,檢驗其他數不清的突變病毒樣本也得到一致的結果。
這項研究終於解開貓傳染病腹膜炎的神秘面紗,為無數貓咪及醫師帶來光明的希望。
篇名:Discovery offers hope against deadly cat virus
來源:CORNELL CHRONICLE
連結:http://news.cornell.edu/stories/2013/06/discovery-offers-hope-against-deadly-cat-virus
留言列表